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un.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2017年区驻邕高校教职工自行车比赛在我...
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座谈会召开
我校召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
纪念建团95周年暨2017年“五四”颁奖大...
我校统一战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
朱华书记参加五四青年节座谈会 与青年师...
谢尚果校长“五四”寄语青年学生:勤于...
“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 普及网贷...
广西青年共话税收幸福指数分享会在我校举行
广西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成立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卫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
【广西卫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
【央视网】习近平和青年在一起
【广西日报】以生态伦理观推进精准扶贫
【广西日报】广西民大举办师生座谈会
【广西卫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
【广西卫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
【环球时报】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
【光明网】广西教育系统:不折不扣将习...
【广西新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
心怀目标,脚步未停——访国家奖学金获...
坚定中国自信,迈向伟大复兴——党的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
刘云山在同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习近平: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不定指标上...
吾师风采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吾师风采 >> 正文
 
讲台成就了他的高度——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郑维宽教授
来源11111: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杨静 实习记者:杨淼    摄影:    时间:2015年04月01日 09:11    浏览次数:

   “宽哥上课很有激情,永远都精力充沛,连上三节课都丝毫不见疲态。”“宽哥很有学问,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什么知识他都知道。”“宽哥对我们很好,有一次我打球鼻子受伤要向他请假去医院,他很亲昵地摸了摸我的鼻子,还叮嘱我以后要小心,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个细节让我很感动。”

  同学们口中的“宽哥”,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郑维宽教授。

  “三尺讲台就是老师的战场,我的高度是靠讲台垫起来的,只有站好讲台,我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郑维宽教授如是说。

  如约来到郑教授的办公室,迎接我们的是他亲切的笑容。郑教授很健谈,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教学故事、科研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第一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历史地理的热爱,对教学科研的热情。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匆匆而过,起身相送后,郑教授又将投身于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一如过往的十年。

“年轻人要勇于尝试”

  中学时期的历史课上,老师经常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精彩的历史故事,这让郑维宽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后,他十分坚定地填报了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上大学后他发现,原来历史并不是自己心中所想那样只是单纯地讲故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

  不甘心本科毕业后回家乡当一个中学历史老师,一直想“换个活法”的郑维宽在大学期间自学法律,一心想着毕业后去读法律的研究生。

  可命运似乎注定要让他与历史为伍,本想“放弃”历史“投奔”法律的郑维宽正好碰上当时四川最年轻的文科教授蓝勇招历史学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有两个免试名额,辅导员老师想让学习成绩好的郑维宽去争取,郑维宽对这位在部队呆过,既会绘画又会摄影,带着传奇色彩的年轻教授充满着好奇,他下定决心跟蓝勇教授继续学习历史。

  研究生期间,郑维宽跟着导师几乎跑遍了整个大西南地区。“这时候才觉得自己真正进入了历史的大门,对它慢慢地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可天性喜欢尝试的郑维宽在1998年硕士毕业后并没有留在高校做老师,而是来到了广西人民出版社,成为了一名文史编辑。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和辛勤付出,逐渐成为行家里手,一干便是六年。但六年的编辑生涯使他发现,自己的志向并不在此,历史教学与研究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2004年,他告别广西人民出版社,来到我校民社学院任教。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2006年,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考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读本科是求知,是为了吸收前人创造的知识;读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研究问题、创造新知的方法与路径;读博士生,需要拓展、开阔自己的视野,做精深的研究。”他在长期的求学、治学中领悟了做学问的真谛,也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年轻人要勇于尝试,去探索这个充满色彩的大千世界。”回忆起这段经历,郑维宽也不禁感慨,“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经历。”

“三尺讲台就是老师的战场”

  出身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好,郑维宽很快就适应了教师这一个新的身份。从教十年,郑维宽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他觉得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过硬的专业素养、对学生有爱心、对职业有认同感。

  随着时代的变化,郑维宽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投身参与到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堂+社会”:高校历史学专业<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学》等教改项目的建设中。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时代,如果老师不学习,怎么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郑维宽常说:“三尺讲台就是老师的战场,我的高度是靠讲台垫起来的,只有站好讲台,我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他经常用三节课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他所开设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广西地方史》《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等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的郑维宽,不仅是学生心中敬畏的“师者”,也是他们生活中的 “宽哥”。在郑维宽眼里,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他说:“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第一名,教育不只是‘锦上添花’,更应该是‘雪中送炭’。”

  去年秋季学期,为了解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情况,郑维宽让2014级历史学专业全班同学把自己入学以来的情况做成总结报告交给他。在课堂上,他不断鼓励大家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当时班里一位来自北方的同学很不适应南方的生活,甚至想要退学,在郑维宽的鼓励下,该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融入到了新的生活。

  私底下,郑维宽也常找在学习、交际、情感等方面遇到问题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宽哥虽然只是我们的任课老师,但他却像爸爸一样关心我们每一个人。”

  在民社学院2014级历史学专业陈小聪的心里,郑维宽是一位特别亲切、有责任感的老师,“宽哥第一次给我们班上课的时候跟每个同学都聊天,可能是为了认识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每说到一个人的家乡时,他都能准确地说出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既惊奇又感动。”

  民社学院2012级历史专业黄龙朝同学说:“宽哥是四川人,在他课堂上时刻都能感受到他特有的热情。他上课从来不站在讲台上,总是站在同学们中间,让我们觉得很亲近。宽哥上起课来滔滔不绝,对于同学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提问,他也总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郑维宽始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完整的知识结构,更要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虽说与学生的关系像是朋友,但一旦涉及到学习态度的问题时,他也会变得很严厉。

  陈小聪说:“有一次,宽哥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来给我们上课,课间有学生问研究生,马克垚的‘垚’字怎么读,研究生笑着说‘不知道’。宽哥听到后,脸色马上变了,他很不高兴地说,不认识的字就马上查字典,这样得过且过是什么学习态度?”

  “还有一次,班里很多男生因为前一天玩得太晚,第二天都没有去上课,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宽哥发很大的火,以后大家再也不敢这样了。”

  自从分管学院教学工作后,郑维宽就更忙了。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5+2”“白加黑”,经常要加班到过了晚上12点才能回家。虽然辛苦,但他觉得:“做老师就要有奉献精神,不能把名利看得太重,要把老师这一身份放在首位,把个人放在后面,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教师对于郑维宽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职业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事业却是人生所求的一个目标。郑维宽说:“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它当作自己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郑维宽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并不是大多数人从字面上所理解的历史和地理,它是一个偏正短语,指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历史地理研究就是从地理空间来看历史现象,比如在地理空间上,中国古都为什么从西往东迁移?历史上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也经历了东移南迁的过程?”

  郑维宽觉得,历史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对人的知识素养要求很高,做历史地理研究需要具有精确的时间观和空间观,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史料进行不同的解读。

  在来到广西之前,郑维宽对广西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上那个“蛮荒之地”。来到广西之后,他发现这里的气候暖和,人们热情包容,民风淳朴,与历史上所描述的广西相差甚远。

  “从过去到现在,这片土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郑维宽开始对广西进行边疆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的研究。

  “其实在此之前,广西的历史地理研究很薄弱,是一块处女地,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值得去探索研究。”在对广西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郑维宽发现很多人对明代广西的人口数量存在误读。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仅依据官方的户口统计数,人们很难做出科学的估测,因此学者们常常照搬史书中的记载作为那时的人口数量,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有关明代广西人口数量的研究成果。

  郑维宽通过对官方统计的广西布政使司所辖的民籍人口数量进行细致的考证,以及对未纳入统计范围的军籍人口数量和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进行尽可能的推测,估算出了明代万历六年今广西境内的人口至少达到了400万。这开启了人们对广西历史人口的科学评估,填补了历史上广西人口数量研究的空白,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在郑维宽看来,做研究要有人文关怀,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能为现实所用才是研究存在的价值。生态史是郑维宽另一个研究领域,生态环境是全社会都重视的问题,研究生态史也是为了服务现实。

  “比如我们去龙胜龙脊梯田,不是单纯去观赏它的风景美,而是要考察它的开发过程、人地关系是否和谐。”郑维宽发现,龙脊梯田就是“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典型,那里的老百姓都约定好谁也不能乱砍山顶的树,所以梯田的灌溉水源很充足,而且山腰按等高线原则进行的梯田开发也不会产生水土流失和其他生态问题。

  “这就是民间的生态智慧,我们通过调查研究,从这些民间传统的生态智慧中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将民间的生态智慧运用于今天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生态重建,做到经世致用,这才是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郑维宽主持了多项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19世纪王朝建构视野下的岭南边疆民族社会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西南边疆项目”《历史时期广西地缘政治格局演进与治边策略的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从制度化到内地化:历史上中原王朝治理广西的时空过程研究》、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600年来广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等。

  他还出版了《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历代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独著论文《近六百年来广西气候变化研究》、专著《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荣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综合研究》的研究工作,最终成果《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一书荣获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因在广西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做出了较大成绩,学界将郑维宽与广西师范大学刘祥学教授并称该领域的“北刘南郑”。郑维宽与刘祥学还将筹备出版《广西历史地理》,希望能给广西留下一笔历史地理学的文化财富。(校对:罗红梅 李帅 余佩君)

上一条:躬耕不辍志不悔——访理学院院长刘振海教授 下一条:民社学院滕兰花: 半亩花径栽幼苗 三尺讲台育桃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