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没有捷径,如果你的心很大,手也要勤,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志存高远,做在当前,越努力才会越幸运。”大学生活过半,她早已超额完成自己的计划,获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公关策划案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担任传媒学院网站站长、广西高校传媒联盟推广部部长等多个职务。她便是来自传媒学院2014级传播学专业的郭贞祎。

为兴趣和专业,再“执拗”也无妨
尽管郭贞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传播学,但她对于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一开始我是没有传播学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新闻,特别是看报纸,总能带给我很多新的体验,我想成为第一个到现场的人。”因为对新闻的“执拗”,她选择了传播学专业,踏上了到民大求学的征程。
对于自己的兴趣,郭贞祎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执拗”。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编程等学科,这让喜欢接受挑战的郭贞祎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贞祎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有自己的目标和“底线”,即使在不擅长的网页设计课上,她也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并拿到96分的分数。“我觉得喜欢自己的专业很重要,这样能为自己的专业做很多事。”
采访、聆听、记录,是郭贞祎最喜欢做的事。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采访柬埔寨留学生的实训作业,郭贞祎从西校区赶到东校区体验留学生一天的生活。她和留学生们一起踢球,一起聊天,在相处中采访并在感动中以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对于深度报道,她除了痴迷,还有着“执拗”的标准。有一次,全班一起到昆仑关采访。昆仑关纪念馆内的展示和解说虽然全面,但她总感觉少了点“味道”,和她一起完成采写任务的组员注意到一位老人,经询问了解到老人是抗战老兵的后代,她喜出望外,向老人要了联系方式和住址,专门上门采访了这位饱经故事的老人。
为目标而战,一刻也不懈怠
采访前夕,郭贞祎给记者发来了大学期间参与活动和获奖的清单,“学院学生会理事、学院田径队队员、学院篮球队队员、校礼仪队队员、辩论赛优秀辩手……”仅大一上学期参加的活动和社团,就有十多项。
当记者问到“参加这么多的活动是否有时间休息?”时郭贞祎笑着说,“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平时也有自己的时间管理,按时作息。”她有自己的生物钟,每天6点50起床,晚上11点入睡,良好的睡眠质量保证了她具备充沛精力投入学习和生活,也是她成绩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
郭贞祎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的定位,传播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决定她要广泛阅读。她保持每个月借阅10本书的习惯,从一开始的一半借小说一半借专业书再到后来有意识地借阅历史、心理学等书籍,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积累也在她日后的学习中得到检验。2016年10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参加了我校“汇博教育”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广泛的阅读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助她获得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第一名和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问及学习方法,郭贞祎说:“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我不是天才,学习好就是努力再努力,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时间管理、坚持不懈都很重要。”目标清晰,不懈追求使郭贞祎成绩优异,先后获得学校特等奖奖学金、一等奖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很多事情会融会贯通,把现在的事情做好,自己追求的东西似乎也在慢慢向你走来的路上。”郭贞祎这样回顾自己的获奖经历。
你所在的地方,并不是你的终点
“那一刻我深刻的意识到,你所在的地方并不是你的终点,你的心和行动所指的方向才是你未来所在的地方。”郭贞祎在《壮志计划100位中国青年人的年度故事》里,这样记录她2015年的成长足迹。
2015年3月,郭贞祎在网上看到2015年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的消息后,开始组队参赛。作为队长的郭贞祎一边进行分工、一边联系指导老师和大赛组委会。完成初步策划后,他们反复修改策划创意、产品宣传方式,4个多月后策划案终于“呱呱坠地”。最终,他们的作品在全国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这给了郭贞祎更多的信心,“那一次比赛拓宽了我的视野,也给了我很多信心,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如果足够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
获奖余温未退,郭贞祎又开始带领团队参加第十三届中央民族大学“创意最大”广告大赛,他们的作品《森林畅想》获策划类优秀作品奖。“贞祎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也是项目进展的核心,在接近放假的时候我们策划书、海报还没有完善,但她没有松懈,严把质量关。”队友梁嘉诚说。
对于喜欢挑战自己又计划有序的郭贞祎来说,2016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只是大三的学生,但她的实习经历却十分丰富,这也给了她进入优秀公司实习的底气。
郭贞祎先后在北京零点数据公司和上海朗冠公司实习。尽管在学校有相应经验,但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还是郭贞祎有些应接不暇,初到公司,在编辑微博文案上的小小失误让她愧疚不已。经历了第一次失误后,在每一次文案撰写时,她都会反复检查和修改。从手足无措逐渐到得到顾客肯定,郭贞祎在慢慢完成职场“小白”的蜕变。问及为什么选择在大三或者更早的时间实习,郭贞祎说:“假期去实习除了想充分利用时间,也想了解自己和专业人员有多大差别,在学校所学内容在工作中能否运用上。实习是一个阶段性的检验,回到学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补足。”(实习编辑:施宏樱 校对:沈春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