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简单的马尾,一张微笑的脸庞,这是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她是研究泰语路上的逐梦者,也是培养泰语人才的辛勤园丁——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覃秀红老师。


覃秀红老师与2010级学生们
在学习泰语的道路上,她勇往直前,风雨兼程;在教学过程中,她寓教于乐,亦师亦友;在工作上,她学以致用,臻于完美。
学习上的严师,生活中的益友
覃秀红老师是广西人,在壮乡长大的她深受家乡壮泰文化的熏陶,中学时期对泰语萌生了极大的兴趣。怀揣着传承壮泰语言文化、搭建中泰交流桥梁的梦想,在高考那一年,她坚定地填报泰语专业。
1997年,覃秀红老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她很快完成从一个毕业生向一位高校教师的转变。她不仅从自己的老师身上借鉴教学经验,而且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她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上大学前是没有泰语基础的,为提起学生的兴趣,覃老师利用娱乐节目、小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比如口语课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别进行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课堂上有时会安排学生唱泰语歌,或者猜谜语。如果是泰国文学课,还会有戏剧表演。
“我在课堂上是很严格的,如果要求背书却不会,那你就得站着听课了。” 覃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学习泰语就像小学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不同的是学习泰语只有四年时间,需将学习效率提高到极致。
作为曾经被“惩罚”的同学,2013级泰语专业朱恩明深有感触。他说:“有一次,我在口语课上偷偷玩手机,当覃老师面带笑容经过我身旁时,就知道不对劲了。”果不其然,作为惩罚,覃老师让“五音不全”的他上台唱歌。课后,覃老师专门找他谈话。这让他意识到:课堂上的小动作难逃老师的“法眼”,在今后的课堂上,必须把百分百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覃老师还经常安排学生自由表演情景对话,对话中出错的内容,她会当堂指出。2013级泰语专业何敏睿对自己的第一次对话展示记忆犹新,她在对话中总是使用男生的语气词,而没有相对应的女生语气词,弄得覃老师哭笑不得,但覃老师总是不厌其烦,一一指出,给她很大鼓励。
课堂上她是同学们眼中的严师,课堂外却是同学们的朋友。覃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由于年龄相仿,她很快和他们成为“一家人”。
“大家经常到我宿舍聚餐,或外出郊游,他们还经常给我一些小惊喜。”覃老师一脸的喜悦。她记得那时住在六坡一楼,当她回到宿舍拉开屋后的窗帘时,发现窗户上插满各种粉的、黄的小花。自己正纳闷,不一会儿,学生们来到宿舍,她才知道是妇女节,班上两位女同学特意去屋后的草地上摘野花,为她制造这一惊喜。
“感觉真的很温暖。”覃老师笑着说,脸上充满幸福感。
坚持,让梦想起航
覃秀红老师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她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她得到一个前往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深造的机会,而此时她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出国的经济压力和对家人的不舍,让她一时难以抉择。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终于踏上前往泰国进一步研究壮泰语言文化的求学路。
覃老师留学后潜心钻研,在泰国的第二年,就获得泰国政府奖学金,学费全免,经济压力得以减缓,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上。她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语系招收的第一名外国博士生,考虑到她是泰汉双语人才,导师为她专门开设《词典学》课程,帮助她从实践中完善理论知识。她还参与《新泰汉词典完整通用版》的编写工作,该词典已于2014年在泰国出版。
覃老师的追梦航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那是覃老师来到朱拉隆功大学的第四个学期,在准备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期间,她饱受远离家人朋友,独自统筹整个论文的设计(包括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有关资料、制定田野调查方案)的煎熬。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回想起当时承受的巨大压力,覃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
“从论文的准备到开题,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期间还被导师多次否定打回。”覃老师的话语里隐约带着哽咽,“我还能不能做好?”这时,失落填满心间,信心也开始动摇。
“一定要坚持住,做完就可以回家!”每当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她就这样暗暗鼓励自己。
在和导师反复讨论十多次后,论文题目得以确定。迈出这第一步,她的博士毕业论文才得以顺利开展。
2012年,覃老师学成归国,和家人团聚。她笑着说:“家人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学以致用,能译会编
每一个成果都凝结着努力的汗水。覃老师在求学任教阶段苦心钻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中泰学术界也有所建树。
2001年,覃秀红老师和她的恩师房英开始合作编著教材《泰语应用文写作》。整本书需要纯泰语写作,而她所了解到的泰语知识文化背景有限,因此,她和老师专门从泰国朋友那里借来几十本书,师徒二人仔细地从这些原版书中挑选斟酌出大量例子。耗时一年,教材终于在2002年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泰语应用文写作教材。
覃老师对泰国口语也有研究,她于2004年编写《新编泰国语口语》,并在十一年后对此书重新修订。她说:“现在是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场景进行设计,增加了东盟博览会、技术转让、代理、仲裁等法律、经贸等知识。”每增加一个内容,她就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把这些知识理解透彻,融合自己的想法,确保准确性。
在覃老师看来,科研、编著、翻译都要不断积累知识。她在2010年翻译出版《赵昆通猜大师在衢州》;2011年翻译出版《赵昆通猜大师与上海世博园、南京、无锡》;2013年将《非洲野生动物》泰语版翻译成中文。丰富的翻译经验让她有幸参与到《中华文化东盟译丛》的泰译工作,第一本便是《论语选译》。
覃老师说,中国人对《论语》有更深的理解,翻译也会相对权威。我们是第一个敢于尝试将《论语》翻译成泰语的。在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例如《论语》中的“孝悌”在泰语中并没有与“悌”相对应的概念,她只好向泰国皇家学术院文字委员会专家同行请教。专家建议选用接近词,并且加上注释,才顺利解决问题。
2011年至2013年期间,由于专业上的优异表现,覃老师被借调到国家汉办驻泰国代表处任职。
作为泰国政府与国家汉办总部沟通交流的桥梁,国家汉办驻泰国代表处主要负责中泰双方意见的交流与传达,并负责我国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在借调的两年多时间里,覃老师主要负责翻译及对外联络工作。
2012年,在筹备汉语教师志愿者到任大会的工作中,中方希望邀请泰国的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而这需要与国家汉办总部、泰国总理府和泰国教育部统筹协调。作为筹备组的一员,覃老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协助中方负责人与泰国教育部多次沟通,并反复修改活动方案。经过积极争取,时任泰国总理英拉•钦纳瓦在总理府举行欢迎仪式,亲自接见中方汉语教师志愿者并发表讲话,体现了泰国政府对泰国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做事情必须传达到位,沟通很重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现任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的她坦言,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行政工作,借调经历对她现在的工作帮助也非常大。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很快便结束了,覃老师又将踏上三尺讲台,继续她平凡却不平庸的工作。(编辑:张云海 校对:周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