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是专属于青年人的文化图腾,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我校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五四”精神,奋发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奉献。法学院2013级法学4班的王丽航在个人的艰苦奋斗中变得优秀,商学院2014级会计学1班在团结协作中培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思源关爱协会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奉献。
求知进取,越努力越幸运
“‘五四’精神不能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我们应该把它细化到学习和生活的小事中。”在法学院2013级法学4班的王丽航看来,“五四”精神是勤学躬行,勇于担当。四年里,王丽航凭着自身的努力奋斗而变得优秀,诠释着积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精神。
国家司法考试是法学专业最重要的考试,步入大三的王丽航在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国家高级秘书证后,积极备战国家司法考试。在7个月的紧张备考中,王丽航每天早上6点30分准时到相思湖畔读书,晚上12点才离开自习室,假期也会留校学习,长时间的复习让她身心疲惫。每当困意来袭,王丽航就喝咖啡提神,继续投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丽航拿到了国家司法考试A级证书。“查询成绩时手不自觉地发抖,手心全是汗,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分数后,我哭了十多分钟。”她回想着查询成绩的场景说。
有了司考的基础后,王丽航参加了国考、中国人民银行考试及研究生考试。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厚的学习积累,让她仅用9天的时间就顺利通过研究生笔试,正是这些努力让她后来的道路更幸运。
王丽航除了在学习中的努力奋进,同时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锻炼。她不仅是学生干部、法学院新闻中心的一员,还在校社团联合会任职,并任2015—2016年社联副主席。
王丽航在民族旗舰班学习的两年,她不仅学习了党的先进思想理论,还提升了团队管理能力。在作为调研组长参加自治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时,她积极践行团队管理方法。“组织里的成员都是各高校里最杰出的学生干部,提出的意见常遭到反驳,协调意见是最困难的。”王丽航与成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不断加深交流,促进成员间的默契配合。凭借优异的表现,王丽航通过一年考核期,成为自治区青马工程里为数不多的优秀学员。
“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王丽航说。努力奋进是当代大学生形象的缩影,她表示会一直践行着自己心中的“五四”精神,怀着期待砥砺向前。
团结进步,让集体更优秀
“通过参加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培养集体荣誉感,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树立集体意识。”商学院2014级会计学1班张福慧说。
在2014级会计1班里,有3名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名获得区政府奖学金的同学,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充沛的学习热情带动了班级的学习氛围。
“看到同学勤奋学习,自己也不想安逸地待在宿舍,也会结伴去自习。在自习室里总会看到熟悉的身影。”张福慧说。热爱学习的同学一般是早上8点前就匆匆赶去自习室,晚上23点后才回到宿舍。慢慢地,同学们也受她们的感染,常常结伴去自习。
2014级会计1班不仅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还在团支部思想建设和班风建设中积极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常开设主题班会。在文明礼仪主题班会中,同学们反应热烈,举例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比如在自习室占座,几个人并排走占过道等。不仅占用公共资源,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提醒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张福慧说。
对于可以增进班级凝聚力的集体项目,2014级会计1班都会全力以赴。张福慧最难忘的是在院运会上拔河比赛,“场上每个人都十分努力,手擦破皮了也不愿放弃,场外观众都来为我们加油。”张福慧感动地回忆起,“比赛虽然没有获得胜利,但班级的向心力更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更强烈了。”团支部书记谢小玉说。
班级还常常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男生们总是一马当先。庆良区举办香火龙节,他们顶着大太阳去布置会场,汗流浃背。“当时挺感动的,我们班的男生虽然不善言辞,但真的很有担当。”谢小玉说。这种互相体谅的氛围,让班级体更团结友爱。
大三时,想到大家毕业后再难相聚,班级便组织了一次北海出游。他们一路上扛着班旗高歌,在海边玩“杯水传情”,共享喜悦。“这次出游让大家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张福慧说。
三年里,2014级会计1班将个人、支部及国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为集体荣誉奋斗。如今班上有党员3名,预备党员5名,团员55名,29人参加党校学习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15年时有13名同学在学生会担任部长与副部长职务。目前一半以上的同学通过英语四级、六级专业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2014级会计1班团结进取、优秀成风,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三年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拥有良好班风和集体荣誉感,班级才会更上一层楼。”谢小玉说。
饮水思源,在奉献中传递爱
感恩是永远的话题,奉献是不变的信念。我校思源关爱协会成立7年来,从未改变回报社会、感恩奉献的初衷。爱高龄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们,是思源关爱协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用行动一如既往地在弱势群体中传递着关爱。
冯朝仪奶奶曾在哈尔滨、大连任教,后到我校理学院任教授,为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思源关爱协会已陪伴这位老人走过了漫长的五年。“奶奶你看,饺子是这样包吗?”志愿者们谦虚地向冯奶奶请教。有的同学在冯奶奶的指导下,包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饺子。看着她们充满成就感,冯奶奶比他们更开心。志愿者们和冯奶奶拍了全家福,“您的孩子不在身边,我们就是您的孩子。”思源关爱协会会长张海龙说,“协会的志愿者同冯奶奶走过了5年,我想这早已超过了一个志愿者所应该做的,这更多的是一种亲情的延伸。”
4月23日下午,思源关爱协会的志愿者们来到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看望吴敏端奶奶并为她精心准备了近期的新闻。一位医生说道:“你们真是有心,树立了大学生的榜样,多年来一直定期陪奶奶聊天,一代一代传递爱心真的很棒。”张海龙认为,只有持续的关爱,才能让老人真切地感到温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源关爱协会也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2016年12月4日,思源关爱协会志愿者前往南宁市万秀村,以互动问答的形式,为留守儿童讲授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知识,并教小朋友们折纸。南宁市同心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邓鑫说:“万秀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教育设施比较简陋,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的事物,孩子们非常喜欢。”
除了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送温暖,思源关爱协会的志愿者们还发起5次免费午餐“分享爱”活动,涉及10余所高校,在各大高校中传播免费午餐的理念,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午餐问题提供途径。2016年11月,思源关爱协会在腾讯公益上发起免费午餐捐赠活动,募得款项576元。在征求志愿者同意后,思源关爱协会把做志愿活动所得的900元奖金也全部捐给免费午餐基金会。
在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广西民族大学思源关爱协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以实际行动接力着无私奉献的“五四”新精神。(实习编辑:施宏樱 校对:谭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