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是青春的养老院,应该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目标奋斗,让大学成为人生的跳板。”管理学院2013级档案学班来凤仪说。

在有计划、有目标的四年大学里,她全心全意逐梦,自身的努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其中,来凤仪两度斩获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她说:“我对大学的憧憬不是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是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梦想的期待。”
未雨绸缪让目标领航
差强人意的高中生活和令人懊恼的高考成绩让来凤仪立志在大学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她暗下决心:一定不要浪费大学中的每一寸光阴,并制定四年规划,确立个人目标。
初入大学,来凤仪希望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提高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她着眼于社交活动上,加入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学习方面,以专业知识为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班级第一奋进,并树立考研的目标。
“大二时我的目标是让成绩保持最好,深化专业学习,不断提升素养。”来凤仪说。这一年,她学习和实践两手抓,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经常出入图书馆,增加课外阅读量。
从大三开始,她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选定目标院校后,立即投入考研复习工作。在复习过程中,她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深度,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则会自觉查阅相关书籍、浏览相关资讯,还不时向老师请教问题。
来凤仪说,生活就像回到备战高考的时候,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辛苦都是应该的。在冲刺阶段,她每天早出晚归到图书馆学习,全力以赴为考研做准备。
计划有大有小,事情有重有轻,做任何事情之前来凤仪总会制定计划,这让她的生活被安排得更有条理,能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她说:“大学不是用来娱乐的,切不可懈怠和偷懒,感到迷茫时更应该树立目标,并细分成多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焕然一新让改变助力
曾经,来凤仪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沟通,也不会主动向他人展示自己。高考成绩的不理想更加剧她的不自信,有时即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不敢轻易去尝试。
她说:“我厌烦了这样的生活,厌倦了这样的自己,所以想利用大学四年时光来克服这些缺点,改变自己。”来到民大后,她决定要拆除自己内心小世界的围墙,并相信鼓足勇气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路就会变得顺畅。
来凤仪在大一时主动报名参加院学生会、校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期间她遇到一群热心友好的学长学姐,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很多关心,这让她越来越愿意与其他人交流,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不再畏惧参加集体活动。2014年,来凤仪竞选成为校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不久,部长因事离任,她挑起学习部的大梁,带领部门成员筹办校辩论赛,协助开展校园学风建设活动——无手机课堂等,这些经历让她不断得到锻炼,既获得动力和自信,又提高了组织领导能力。
时间让来凤仪蜕变成充满自信的人,她更勇敢地去尝试新鲜事物,享受大学生活,追逐自己的梦想,不仅她重拾丢弃几年的画笔,还学起摄影,用斑斓的色彩和精彩的镜头来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平复心绪,体验生活中的另一番宁静。
天道酬勤让荣誉添彩
“任何荣誉对我来说都不代表成功,只是对我成长的肯定,是我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助推力。”大学期间来凤仪获得各级奖项十余项,其中四次获得奖学金,但在荣誉面前她一直保持着平常心,因为在她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努力奋斗的青春。
大一时,她因综合测评成绩一分之差无缘国家奖学金,获得校级特等奖学金。她说,这并不算遗憾,反倒提醒自己知识积累得不够,还需要更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档案学专业的兰台奖学金,又以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拿下国家奖学金。
在来凤仪看来,学习是一个接受和思考的过程,上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解,还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专业课时,有些课程相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她将其视为一种挑战,要求自己“必须要学好”,在挑战中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平时,来凤仪对待课程作业的态度十分认真,把作业当成检测自己的机会,尽最大的努力将作业完美呈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
她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阅读,自习室和图书馆是她出现最频繁的场所。大四时,她几乎每天在图书馆学习14—15个小时,在学习中不断填补知识空白,丰富阅历。
来凤仪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了解和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我并不是一个学霸,我只是多努力了一点,多坚持了一下。”(编辑:李凯旭 校对:陆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