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游历南国小镇,感受在江边码头的船上,一边看日落,一边喝啤酒的宁静惬意;他自幼读诗,笔下的汉字在他精心的组合下情思洋溢;他痴爱作诗,从晨曦到日落,对生活总有道不尽的诗语。他的诗里,有丰实奇特的意象,有青春激扬的逐梦讴歌,亦有对传统失落的沉痛悲缅。“诗人”,同学们这样叫他。
他喜欢穿白衬衫,手中总是捧着一本诗集,简单却不随意。他便是思小云, 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的学生,相思湖诗群的成员。
在相思湖诗群90后诗人祁守仁眼中,思小云对文学是虔诚的,他是匍匐在文学路上的战士。文学院142班王星博说:“小云有文化,有修养,热爱诗歌,开学第一天就发现他的箱子里放了许多书。”

神秘土地孕育诗人心
思小云出生于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陕西延安志丹县,在这片氤氲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土地上,一颗诗人心悄然生长。
思小云的祖先曾是地主阶级,在几次生产变革及文化大革命的批判浪潮之后,属于他们的土地已经寥寥无几,他的爷爷不得已在陕西各地奔走,因此熟知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也曾是生产社唯一的老师。孩提时的思小云便有听不完的故事。他常常玩爷爷看风水算命的罗盘、翻看有关阴阳立法以及古币文物的书籍,让后来步入学堂的他对历史情有独钟。也正因为这样,思小云从小便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神秘,是我对它最强烈的感触。远古传说,历史故事,英雄故里,总是牵动着我。”思小云说。
他成长的地方从不缺乏文化的熏染。思小云在贺渠完全小学念书,学校不大,但有足够多的书籍供他阅读。后来他转入志丹县城关小学,县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社,思小云便办了一张“希望读书卡”,借一本书一天一毛。从此他便整天泡在读书社或抱着一本本书回家,《爱的教育》《骆驼祥子》《少年维特之烦恼》……让他的童年书香四溢。思小云说:“阅读令我满足,教我思考,予我不竭的创作源泉。”
十一岁那年,思小云不幸膝盖骨折,休学一年,孤独忧愁郁结于心,诗人情愫便上心头。此后,一颗诗人心在不断地积淀中渐渐萌芽。他开始学写诗歌,初出茅庐,却得到老师的指点和赞赏。
同样唱着信天游长大,同样匍匐在这片黄土地上,同样思考着这片土地上生生死死的路遥,深深感染着年轻一代。思小云听父亲回忆说,当年路遥写的小说《人生》改编成电影上映,观影的人排成长龙,路遥一个个为他们签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着思小云,给了他一种写作的态度和信念:保持平凡的写作风格,不喧哗,不张牙舞爪,安安静静,内心永远向着真诚。
博学善思,不断探索新诗路
与平常的婴孩不同,思小云出生50天还未能睁开眼,所有人都以为他是瞎子。50天后,他终于睁开眼睛,家人如释重负。或许是珍惜这迟到的光明,他总是用心观察,博学善思。
初中,是思小云激情澎湃的创作期。他说他十分幸运能够遇上何忠军老师,在他身上,思小云看到一种文人的气息,一种文人的傲骨。何老师从不要求写应试作文,却提倡写“奇怪作文”。思小云一个星期通常会写四、五篇随笔,一个学期要比别人多用几本作文本,老师每次都会念他的作文。那段时期,他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训练。
思小云还得到志丹县文联秘书长李清彪老师的指导。当时李老师告诫他不要写太晦涩的诗,要学会把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而那段时期,思小云主要是写情诗。在思小云看来,与众多身处诗歌欣赏与创作之“前沿阵地”的新锐、先锋诗人不同,李老师的诗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探求和对历史的思索,是对故土的热恋和对生命的礼赞,而这种出于对本“根”的追求也是他一直在思考想要触及的。
李老师那句“只因出生在这山沟沟里,所以一出生就对着土地有了唱不完的歌”打动了思小云。他开始慢慢诉说自己对故乡的感情。他在组诗《大世纪的烟》中写到《故乡》:黄豆所指,这个大胖小子/被手掌的残暴救起,只要连根拔起/这些松软的泥土,就可以让种子再次生长。在谷场上游戏,燃烧麦子/大烟如柱/镰刀扔在谷堆上,等待风来的方向。
思小云上大学后加入相思湖诗群,结识了一些同样爱好写诗的同学,经过几次诗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更加增进彼此之间因的友谊。2012级写作班董成琪说:“小云外表清瘦,但他的诗歌大气磅礴。他擅长写爱情诗,如果说诗歌里有王国,那么小云的诗便具有这种高贵的气质,他待人真诚,友善,我一直把他当弟弟看。”
后来,思小云在诗群遇到董迎春老师,常与董老师及诗群的学长学姐交流诗歌。在他看来,董老师知识渊博,对诗歌有着狂热的激情,是一个有情怀的老师。董老师不仅教思小云写诗,也教他如何追求一种人生的高度和做人的情怀。思小云觉得之前的惯常写法已经满足不了自己表达的需要,他想转变自己写诗的风格,而董老师对诗写理论的独到见解正是他需要学习的。董老师常会为思小云推荐书籍,增强他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的知识。这时期,思小云写的多是诸如此类“我们擦破皮的月亮/一块瓦,破旧的历史/我们的城墙。”具有深思缅怀的诗。
在良师益友的帮助及自我的努力之下,思小云已然成为相思湖诗群中的“后进汉子”,也是5月份的“每月诗人”(主要是在相思湖诗群里相对有潜力,对相思湖诗群有一定贡献,发表作品较多的成员,同时也要得到诗群成员的共同认可。)通过网络平台,思小云一直关注着诗坛的最新动态并与一些诗刊主编保持联系。《几江》诗刊副主编黄伟说:“‘光明的背面一定是光明,青春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悲悯’,这是读思小云的诗时脑子里突然出现的话。有位诗人曾说过‘好的诗歌一定要有大的悲悯’,年轻的思小云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
刻骨铭心诗人情
“写诗,对我来说是一件刻在骨子里的事。”这是思小云对诗歌的特殊情感。
思小云爱读泰戈尔的诗歌,他把泰戈尔的诗集整整抄了两遍。那个时期他创作的诗歌也先后受到泰戈尔、徐志摩、勃朗宁夫人等诗人的影响,因此老师曾评论他的诗有朦胧诗和新月诗的味道。高中三年,学业繁忙,思小云却坚持写了《云树、云英》《小细蕊》《我不再归去》《寂寂的潮》等四部诗歌集。教室的墙上贴着一大半他写的诗。生活中,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能从一草一木获得诗意层面的触动,他总是随身携带本子,记录下这些灵感。曾有一次,他拿着纸巾去讲台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同学们见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写诗是痛苦的,所以更加刻骨铭心。思小云写诗的态度是绝不粗制滥造,不可贪心。他常为了写好一句诗冥思苦想两三天。对诗歌有极高要求的他,不断追寻意象的变化以及深度,比如他常用一些神秘、远古的意象,试图通过它们体现一些原始或者传统的东西,有时他也会面临诗意断层、意象断层的苦闷。但他从不放弃,本着要对作品负责的态度,他总是坚持创作,关注内心的声音,他笑着说:“一天不写诗就觉得特别空虚,但当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那种来之不易的感觉常令我十分珍惜和满足。”
思小云一路上收获荣誉众多,他曾获得全国十八大征文大赛青少年组一等奖,全国第八届青年冰心文学大赛银奖,众多作品也发表在文学刊物上。“不求发光发热,只盼一点余光照进黑夜。”他却并不以此为傲。他对诗歌的爱从来都是质朴无华的。
谈及当下诗坛被冷落的问题时,思小云郑重地说:“诗的客观存在并不因为这些非议和冷落而失去它固有的生命力。如今,读诗的人是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诗就失去它本来具有的精神层面意义,现代社会依然需要诗歌,所以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是幸福的。”
“年轻人有丰富的想象,应该多写诗,应该有诗一样的态度,诗一样的生活。”思小云用他真诚美好的话语呼唤着更多人对诗歌的关注。(编辑:张云海 校对:银绍庄)